警察“搭讪女生”测试防范意识靠谱吗


南京民警做了个测试,以找不到路为由搭讪女大学生,结果5名“被调查者”中有4个上了陌生人的车。这个结果连调查的警察自己都被惊到了。

近期女大学生失联事件频发,确实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点事件。但平心而论,媒体报道本身有其特点和局限性,是否此类事件一定就是突然集中爆发?恐怕倒也未必。民警做这样一个调查确实体现了关注群众安全的善意,但是结果本身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却要打上一个问号。

首先,一般的抽样调查都需要有大量数据作为支撑。民警的特长在于侦破案件,恐怕倒未必善于做调查研究。一项总共只有5个样本的调查,无论其结果如何,都很难有足够的说服力,至于被归纳为“80%搭讪成功”更是不恰当。

其次,女生打上了陌生人的车是否一定是安全意识淡薄?她们自己给出过一些说法,“大白天”、“在学校内”、“真的发生危险可以跳车”,这样的说法未必只是给自己开脱的说辞。很多网友也指出,虽然“人不可貌相”,但是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一定会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上留下痕迹,“钓鱼搭讪”的是一位民警,想必不会是一个尖嘴猴腮面目可疑之人,自己安全的可能性确实很小。

此外,民警当时开的是一辆价值20万上下的轿车,女大学生上车带路显然不是像某些网友所评论地那样“随便”,但也可能由此线索判断车主是不法分子的可能性不大。至于说她们在闲聊中透露了个人信息,其实也只是姓氏和所学专业,而且民警似乎未必可以确认其中真假。

由此分析,这几位上车带路后的女生,不一定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完全有可能是经过分析,确认安全之后的助人为乐——甚至有网友指出,在一些国家上问路人的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否则,我们也可以假设,如果被问路的只是小学生、初中生,真的有问路人邀请他们上车,恐怕“被搭讪”的成功率要低得多吧——因为他们的判断、自我保护能力不及大学生,所以决策的结果可能就会不同。

因为女大学生失联事件频发,因为民警的这一次搭讪调查,很多人呼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当然没错。但首先,自我保护并非读到大学阶段才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之前存在不足,那么无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可以反思的地方。另一方面,自我保护也不见得是遇到一切陌生人提出的任何请求都只会说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细节。好比说,一些经验丰富的反扒民警,几乎可以通过眼神辨认出行窃的“高危分子”,在帮助青少年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的教育中,如何通过言行举止判断一个陌生人是可信还是有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这样的工作该由谁来做呢?


评论
热度(2)

© 差评论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