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招生到底能不能卖萌?


今天讲一件有趣的事情,也算讨论一下新闻评论的角度问题。

清华大学的招生微博转发了几名女生入学与毕业时的对比照片。照片对比强烈,被网友包装成“上清华,变白富美”引发热议。

然后,“差桑”在某报上看到了我的朋友D君对此的评论,标题为《高校抢生源除了卖萌买能卖啥》。此文观点犀利,让我读后觉得很是不错。

试摘几段:

 

仔细观察近日国内部分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的“招生文案”却发现,似乎除了端出“花花草草”, “硬件设施”、 “空搬出 请出调美食”,真正触及高校灵魂的内容往往被一笔带过,甚至是空白。

我们的高中生常常不知道自己未来干什么。他们的生活被试题填满,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直到填志愿的那一天,他们突然发现,对着学校目录中的那些白纸黑字,竟然一无所知。

学校的“卖萌”与学生的“懵懂”成了天然的匹配,反正只要妹子正、小伙俊就足够吸引眼球,何必还要挖空心思去介绍精神气质、人文历史、学术名师呢?何必还要去揣摩招生文字如何高雅大方、清新得体呢?

 

在赞扬D君的时候,D君告诉我,我的另一位朋友Y君也在某某报写了一则对此的评论,但观点正好与之相反。此文名为《招生广告“肤浅”一些又何妨》。也摘录几段:

 

学术精神的传承和宣传,和招生推广是两回事。前者是“传承”,必须严肃而神圣的,后者的属性是“广告”,面向普罗众生,大可以“接地气”一些。

搜一搜国外大学的知名大学的招生广告,招生广告词全无学术气的高贵优雅,甚至看起来全不入流。比如:“来吧,宝贝。到这之后你的年薪不会低于20万美元的!我们不是最喜欢拒人的学校!”“最没人情味的是麻省理工!别去申请麻省理工!”

 

这样看来,Y君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其实,新闻评论本来如此,只要不违反法律和规则,不违背人性和自然法,众说纷纭之下,能够自圆其说都可算得上言之有理。当然,有些作者在利益驱使下,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怎么样的说法能拿到稿费怎么样说,甚至怎么样的说法能够哗众取宠怎么说,那是应该鄙视的。

然后,我和D君、Y君就在微信群里对于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

受到两位朋友、两种观点的启发,“差桑”也有了新的收获。

 

曾经看到《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中,作者就说自己几乎是在全部知道报考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情况下被“忽悠”进去的。仔细想想,这种情况确实相当普遍。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在某些方面也和商业机构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用各种新奇的方式自我宣传,吸引眼球,吸引生源。

但是,要说“卖萌”确实不算多么高“档次”的招生广告。所以我倒是想为D君补充一句,如果清华还有当年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五大导师”,贴两张他们的照片上去就牛×得一塌糊涂了,还需要卖萌吗?

在两种观点的冲撞中,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观点差异的,是视角上的差异——前者是生活化的态度,后者是精英化的视角。

更有意思的,也许反而是两种观点产生的原因——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在本质上也是有区别的。有的是专门培育精英的,有的是为社会提供劳动者,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以后自食其力的。

对此,D君也表示,如果是一个普通学校招生“卖萌”,也无可厚非,但这样的事情由清华做出来,虽然不是不可以,但难免有失体面。

所以,这其实又指向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的大学好像大部分还是宣称或者事实上在进行精英教育,也不管社会是否需要那么多精英。许多大学的定位,恐怕还可以再准确一些。否则,都混在一起,名校也难免混淆。

 

一则有趣的讨论,说是评论的角度问题,其实也是说观点如何层层推进。

扯远了,就此打住。

评论
热度(1)

© 差评论 | Powered by LOFTER